一、理论回顾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对阅读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和拓展。国内外有关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外有关专家将阅读过程分为三种模式: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和交互式模式。他们注重图式理论对阅读的影响。因为图式理论强调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搜索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积极的预测;对交际性阅读的研究强调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利用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从认知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来看,理解要经历三个相互联系且循环往复的过程:感知处理,分析和运用。这三个过程相互交错重叠,可能从一个转到另一个,重新循环,也可能根据前一个过程和后一个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得到修正。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阅读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对阅读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赵义泉等强调在阅读中,策略性知识的重要性[16]。在阅读中,学生越熟悉的内容,越能应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学生学会使用这些阅读策略后,不仅能够大大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
现在关于阅读能力的提高的研究有很多,但这些研究都不系统。因为阅读理解中语用现象非常普遍,我们有必要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对阅读做一系统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和统计的数据来自两部分。第一部分取自2001年到2008年英语专业四级历年考试真题和2001年到2009年英语专业八级历年考试真题中与阅读有关的文章;第二部分取自2005年12月到2008年12月英语公共四级历年考试真题和2004年6月到2008年12月年英语公共六级历年考试真题中与阅读有关的文章。
(二)在TEM4, TEM8 和CET4, CET6历年考试真题阅读理解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类型分析
TEM 4 |
时间 |
单词或词组 |
作者的态度或目的 |
所指 |
细节(判断正误) |
主旨大意 |
2001 |
90,94,99 |
|
|
83,93,91 |
94 |
2002 |
88,96 |
83,89,99 |
82 |
84,97 |
94 |
2003 |
86 |
89,95 |
93,97 |
83,90,91,99 |
|
2004 |
94,98 |
82,84,85,95 |
|
89,91,93 |
|
2005 |
97,99 |
89,98 |
88 |
82 |
100 |
2006 |
|
83,99 |
92 |
88,90,96,98 |
85,100 |
2007 |
|
86,95,97 |
88,99 |
83,90 |
100 |
2008 |
87 |
85,94 |
96,97,98,99 |
88 |
89 |
总计 |
11 |
18 |
11 |
20 |
7 |
TEM 8 |
2001 |
|
16,19,21,30 |
|
23,25,29 |
|
2002 |
|
30 |
|
17,21,29 |
|
2003 |
|
20,22,30 |
|
23,26 |
|
2004 |
|
18,19 |
28 |
12,14 |
|
2005 |
11,22 |
16,18,19,20,28 |
25 |
12,14,21,26 |
15 |
2006 |
|
18,19,20 |
|
|
|
2007 |
12 |
|
20,21 |
14,19,20 |
100 |
2008 |
|
15 |
16,20 |
18 |
|
2009 |
18 |
19,22 |
26 |
12,23,25 |
|
总计 |
4 |
21 |
7 |
21 |
2 |
|
|
|
|
|
|
|
CET 4 |
时间 |
单词或词组 |
作者态度或目的 |
所指 |
细节(判断正误) |
主旨大意 |
2005.12 |
32 |
22,28,30,31,33,35,37,39,40 |
|
|
|
2006.6 |
|
61,65,66 |
|
|
|
2006.12 |
59 |
58 |
65 |
|
57 |
2007.6 |
|
57,59,63,66 |
60 |
|
|
2007.12 |
|
29,35 |
|
|
|
2008.6 |
|
58,60,61,62 |
64 |
|
57 |
2008.12 |
60 |
2,8,10,58 |
63 |
|
|
总计 |
3 |
27 |
4 |
0 |
2 |
CET 6 |
2004.6 |
|
26,31,35,38 |
|
|
|
2004.12 |
|
33.36 |
24 |
|
|
2005.6 |
|
11,14,15,19,20,27,28 |
18 |
30 |
|
2005.12 |
|
21,22,24,25,27,29,32,37,39 |
|
|
|
2006.6 |
|
22,25,29,34,35 |
23,27 |
|
31 |
2006.12 |
|
50,56,59 |
52 |
|
61 |
2007.6 |
|
61 |
|
|
57 |
2007.12 |
|
53,54,56 |
55 |
|
|
2008.6 |
|
55 |
56,59 |
|
|
2008.12 |
|
54,56,58,61 |
|
|
|
总计 |
0 |
39 |
8 |
1 |
3 |
|
|
|
|
|
|
|
|
三、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上图可知,在当今的阅读文章中语用现象非常丰富,仅仅靠理解单词和词组的字面意义来做阅读理解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传统的那种重视培养学生语言内知识的做法是不能适应当今阅读教学的。为了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语用学上的一些知识运用到阅读中来,并从语用的视角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英语学习者有较高的语用能力,阅读时的思路就比较开阔,理解问题的能力自然就高。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需要首先唤起他们的语用意识。
(一)提高语用意识的方法
Dell 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2], 它不仅包括正确的使用语言语法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能够根据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后Bachman把交际能力归结为如下的形式: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语言能力又包括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组织能力包括语法能力和篇章能力,而语用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和言外能力[1]。自从Dell 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之后,第二语言教师大都把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上。虽然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提高语用能力并非建立在提高组织能力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要首先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Kasper强调培养语用意识必要性,他指出正是通过语用意识,学生才能获得社会语用学和语用语言学的知识。他提到的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学生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经历分为“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对熟悉的经历不需要进一步的反应和分析;而对不熟悉的经历,学生们则需要意识到目标语不断变化的语用功能[3]。因此,语用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要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英语教师不仅需要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使用语言语法知识的能力,而且还需要了解一些语用学方面的知识。具体如下:
1.组织能力的提高
组织能力包括语言知识、构成句子和篇章的规则和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帮助去推断单词和句子意思的能力。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去达到一种特殊的目的并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6]。这两种能力在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交际效果。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是相互作用的,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的学习,这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知识。因为只有当学生有了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他们才能对语用功能和语境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并能够正确的应用。
2.语用知识的输入
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本身固有的语用知识的匮乏,造成了他们在阅读中的巨大障碍。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让他们了解一些语用知识如语境理论、关联理论、所指理论、会话合作原则等,并教他们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阅读中的所出现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缺少相应的背景知识。因此,在阅读前,扩展学生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可以用图式理论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对文章的理解是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文章的新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会影响理解的效果。有效地阅读需要把篇章材料同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如果读者有某个话题有相关的知识图式,那么阅读将会非常顺利。他们已有的知识将帮助他们克服语言能力上的不足。如果读者没有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那么他就没有相应的图式,阅读材料中出现的信息就不能同以前的知识储备相结合,阅读就变得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由此可见,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英语教师需要向学生们有针对性的输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4.提供真实材料
“地道英语”是指真实交际环境中运用的英语。真实材料能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并因此扩充他们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由于中国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同英语本族语者当面交流,所以,很有必要给学生创造真实的英语交际和英语语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地道英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以获得真实材料的书籍和网站,如BBC,VOA,21世纪报,《空中英语》,我爱英语网等。也可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以加深他们对语言的认知。
四、结论
现在阅读中经常考察的内容不仅是对语言字面意义上的理解,更多的是一定语境中话语意义的理解,这正是语用学研究的范畴,因此我们可以把语用学知识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来,从语用学角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需要教师在提高学生语言内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讲授一些语用学方面的知识,唤起学生的语用意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最后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 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Humes, D. H.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In Pride and Holmes(eds).
Sociolinguistics [C]. Harmondsworth: Penguin, 283.
[3] Kasper, G. 1996. Introductio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n SLA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8: 148.
[4] 何兆熊,2002,《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何兆熊,2003,《语用学文献选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 何自然,1995,《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28。
[7] 何自然,冉永平,2006,《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8] 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1987:271,《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9] 秦海花,2003,利用角色扮演培养交际中的文化意识,《中国英语教学》第26卷第3期:93-95。
[10] 束定芳,2001,《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 文秋芳、俞洪亮、周维杰,2004,《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2] 项成东,2003,文化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中国英语教学》第26卷第3期:96-99。
[13] 杨文秀,2002, 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总第156期:5-8。
[14] 张现彬、郭石磊,2005,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中国英语教学》第28卷第4 期:111-116。
[15] 赵厚宪,2002,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中国英语教学》第25卷第2期:51-54。
[16] 赵义泉,武英杰,2003,英语学习策略[M],长春:吉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