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
1.1 讲排场和简单随意……………………………………………………………1
1.2营养与美味……………………………………………………………………2
1.3 烹调的差异……………………………………………………………………2
1.4餐桌礼仪的差异………………………………………………………………3
1.4.1 餐桌气氛……………………………………………………………………3
1.4.2餐桌举止……………………………………………………………………3
1.4.3 座位的排序…………………………………………………………………3
1.4.4餐桌用语……………………………………………………………………3
第二章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4
2.1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4 2.1.1 内在原因……………………………………………………………………4
2.1.2 外在原因……………………………………………………………………4
2.2 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5
2.2.1 积极影响……………………………………………………………………5
2.2.2 消极影响……………………………………………………………………6
第三章 如何通过饮食文化融合加强国际交际……………………………6
3.1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渗透……………………………………………………6
3.2 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渗透……………………………………………7
结论 …………………………………………………………………………………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浅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跨文化国际交际日益增多。而饮食文化在其中的力量不可小觑。本文试图对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分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诸多差异,以及差异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认识差异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文章还分析了中西餐饮文化融合的趋势并指出实现融合决不能丢弃本民族餐饮文化的特色。
关键词 饮食 文化 差异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China's opening up,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creasing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ood culture is not to be overlooked as part of i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 Many differences exist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which hav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To avoi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flict, we should be well aware of that. The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tendency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not discard Chinese foo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t anytime.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
Key words Food Culture Difference
引言
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经过长期累积形成的不同的饮食方式、观念、习惯的沉积物,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尺,是一个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考察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社会化石。而饮食文化的融合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既能丰富自身内涵,又可以提升在世界交往中的地位。
本文试图讨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方饮食文化间的融合。
第一章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1 讲排场和简单随意
在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底到高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们最低级的需求。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西方人的饮食不同于中国人,西方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抗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只要这些食物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就够了,所以西方人在备餐的时候有几个人就准备多少份,绝不多做一份。从文化的意义上看,西方国家仅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层面上,并未像中国一样被赋予更多、更大的“使命”,更谈不上众礼之源。
而中国人请客吃饭重视饭菜本身,讲究排场,酒菜要丰盛,一般在宴请时至少要七八道菜,还不包括冷盘、小吃以及最后的主食。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的分量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也不能体现主人的好客。这大概源于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持家要简,待客要丰”正是由于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数量和质量。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清朝的“满汉全席”。
1.2营养与美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而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于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如此。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挂钩的。中国人重视味道,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一俟主要菜肴端上台面,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卡路里不够。”
1.3 烹调的差异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以多种荤素原料集一锅而熬之外,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烧之。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历来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而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
1.4餐桌礼仪的差异
1.4.1 餐桌气氛
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而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
1.4.2餐桌举止
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所以在吃饭的时候,他们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自己随意就好。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在这种环境下的就餐就不会让人觉得有多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了。而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以致形成了一种“不喝酒不吸烟”就无以社交的社会怪现象。虽然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发展的不彻底性,不完整性的表现。有待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发展。
1.4.3 座位的排序
西方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而在中国,传统的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坐。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坐下坐,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坐。现在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1.4.4餐桌用语
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要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的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
而西方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事实就是,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者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接了当的回答说要。在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不会高兴。
第二章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2.1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2.1.1 内在原因
在生活态度上,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所以中国人把追求食物的美味放在第一性,将食物的美味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的是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然后根据这些营养来选择能够为其提供的食物。
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主义精神,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价值。因此中国人喜欢大家围绕餐桌而坐,共同享用桌上的每一种食物,每一道菜。而西方人在就餐时每人都会拥有一份自己的食物,自己吃自己的,不会干涉别人。中国文化中的自我的概念包括家庭、家族、甚至包括整个民族。在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的概念就是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所以,中国人不仅会把招待客人作为自己一个人的事,还将它和家庭、家族的面子,甚至是民族自豪感联系起来,宴请客人往往追求丰盛。而西方人认为我就是我,准备食物的时候够吃就行,过于丰盛是一种浪费。
2.1.2 外在原因
受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所以,在就餐时西方人注重个体的自由,而中国人则强调集体的一致性,个人必须服从集体。
气候方面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是季风气候,年降水和年温差都大,且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植物也就多样。欧洲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年温差小,降水多,地形平坦,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所以在食材的选择方面,中国人拥有充足的食材资源,因而饮食讲究丰富多样,宴请讲究菜肴多,奇,异。西方食材相对而言是不丰富的,食物的准备保持在够吃就行的层面上。
在经济制度方面,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所以在中国,当有人夸奖主人招待很好的时候,即使已经很周到了,主人也会自谦地说:“招待不周,怠慢了”之类的话。而在西方,当别人夸奖主人的招待时,主人会则会对赞赏表示感谢。
2.2 饮食文化的差异的影响
2.2.1 积极影响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而作为文化环境里不可或缺的部分,饮食文化当然也重要。正确地认识饮食文化差异,借鉴西方饮食文化中有利于我们自身饮食文化发展的部分,引进西方饮食文化中先进的元素,可以充实我们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饮食文化的内涵。
丰富自身的饮食文化内容,实际上就是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合理融入西方的饮食文化。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能使中国的饮食文化自身得到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融合世界饮食文化之精华,进一步将我们的饮食文化升华,实际上是给自身注入了新的营养物质,使中国饮食文化给人们一种既传统而又清新的感觉,因而一定会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2008年的“人文奥运”,就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落实在饮食管理上,就是要坚持中餐和西餐相结合,在严格遵守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把中国和世界结合起来,让世人记住中国的饮食文化。
现在人们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很好的利用饮食文化间的差异,将为中西方的交流提供达成共识与和谐交融的桥梁,让中国以更好的状态走向世界。
2.2.2 消极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生怕客人喝不足吃不饱,不是劝酒就是夹菜,而西方人认为,客人喜欢吃什么,喝多少吃多少完全应该由自己决定。曾经有一位美国客人,用餐时,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挟菜,他一直感到很不自在,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第三章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融合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饮食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快速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渗透,两种饮食文化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3.1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渗透
“和谐”在饮食文化中,它的含义是适中和平衡,但这是在差异和多样的前提下实现的,就像中国文化一样。“和”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饮食文化广泛地、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
例如,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了最国际化的盛会奥运会,世界各国最优秀的饮食文化,都在这场盛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法国的鹅肝、意大利的空心粉、俄罗斯的鱼子酱、日本的寿司、韩国的泡菜等都已被广泛接受。现今,像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文化在中国传播,它们甚至被视为时尚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喜爱。那些从小就把西式快餐作为他们生活一部分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必将受到西方饮食文化的长久影响。传统的中国饮食向来把大米作为主食,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面包,蛋糕等西式点心进入现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人们甚至把一面包为代表的西点作为自己一日三餐中的一部分。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不管是饭后的闲聊还是正式的交谈中,人们一直都把茶作为主要饮品。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逐渐渗透,咖啡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机会日渐增加。许多人尤其是白领阶层把咖啡作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动力剂。
随着西方饮食的进入,越来越多的向来用惯筷子的中国人学会了西式餐具刀叉的使用,吃西餐成为了一种时尚。
西方的饮食文化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的渗透,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3.2 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渗透
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鱼香肉丝、宫爆鸡丁等中国菜也名扬海外。
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推出了中国式快餐,包括米饭,豆浆、油条,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其他食品并且受到很多中国乃至外国朋友的喜爱。它们立足中国,中为西用,向传统致敬。
许多国家都确定了中国文化日,让孩子学习中国的一些文化,教他们如何使用中国的筷子,怎样吃中国式的食物,了解中国饮食习惯。这些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渗透。
结论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诸多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来自文化中的地域性因素和价值观因素等。差别的存在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必须认真学习认识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灵活处理它们。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通过先进的西方饮食文化来充实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从而可以通过日臻完善的饮食内容和形式让伟大的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 1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M ].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 [ 2 ]李天辰. 论跨文化交际研究[ J ]. 齐鲁学刊, 1998
[ 3 ]汪清囡,中西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及对策[J]. 企业经 济,2006
[ 4 ]於奇.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